English

生命的回归

1998-10-02 来源:光明日报 何宝森 我有话说

人类,是与森林相依为命的,当我们的祖先走出森林,步入农耕,逐步走向如今的科技时代,生存环境改变了。今天,森林变成了钢铁和水泥的“森林”了。人们常常感叹“活得太累!”因为作为自然人,心灵太需要大森林的抚慰了!

我不知道,雕塑家张燕根在他创作木雕时,是不是受了远古人祖的感应和大森林的感召呢?然而,当我面对他的木雕作品时,确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那来自远古,发自木头的冲击。他的“老人头系列”,他的“生命女人体系列”,焕发着强烈的生命力!一种压抑不住的震撼力向人袭来。这个力量,不是用“远古的质朴”和“山民的野性”能概括完全的,它是作者的心灵对民族、历史、人性感悟的结果。

中华民族,其历史之漫长和历程的艰辛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在张燕根的木雕艺术里,在作者力与木的对话里得到了体现。雕塑家张燕根,于木头这个精神载体上充分渲泄他的内心,全身心地把生命的感受寄托于此,无意中给欣赏者留下了启迪。他是一位年轻的雕塑家,参过军,上过大学,打过燧洞,筑过大坝,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他在冥冥之中感悟到来自历史的召唤,在面对巨林、古木的瞬间,才思泉涌,不能自己!他从木结的形状、树轮的纹理是不是读出了大自然的密码?是不是听懂了历史老人留下的遗嘱了呢?他挥斧雕凿,情不自禁,废寝忘食,进入完全亢奋的创作状态,感人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扭曲的形体,歪倾的造型,紧的眼,松弛的唇……凸涨的块,凹回的面,锋锐的刀迹,尖碎的锤痕……都充满着动人的生命力。尽管他的作品里还存在某些探索中的迟凝,借助民俗里惯用的符号含混地表达,然而由于他内心的真诚和创造力的强劲,这些不尽完美的作品仍充满着十分动人的光彩。老人面孔的沧桑悲凉,女人体的丰颐燥动表达了沉寂于人们内心几千年的对美好未来的渴望,这种渴望正是当今人们内心的写照。

我衷心地祝愿他坚定不移地扎根在中华民族人文艺术的土壤里,发掘人性美,发扬个性,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独具个性的中国木雕艺术来。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